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天使追殺令》奇蹟很近,也很遠

觀影:【2018年04月16日】特映會
作於:【2018年04月16日】
書於:【2018年04月17日】
用筆:黑色,無印六角按壓換芯膠墨中性筆 0.5mm

《天使追殺令》ㄧ奇蹟很近,也很遠 ◎愚魚

難民營之中是否有神跡呢?
從敘利亞到布達佩斯
自鎗口到呼吸,世界原來
這般狼狽,比傷疤更加暗沉
在重生後,起飛,如難民營
孩子們微笑的航線,指著
奇蹟很近,也很遠

《天使追殺令|Jupiter’s Moon》這部片的運鏡,讓人印象深刻,有著身歷其境的錯覺,彷彿結合了觀眾的視角,一鏡到底。如,片頭一開始,敘利亞難民們搭船偷渡遭到火力圍捕時驚險畫面,或片中的飛車追逐等,都令人感到血脈噴張。這部片述說著敘利亞難民逃往匈牙利的過程中所經歷的事情。我想,這部神奇的電影引起我非常多的想法,所以我花了一點時間與篇幅,嘗試寫出不同的心得。片頭,在史登醫師的家中,鏡頭帶過了再平凡不過的景色,有點灰暗的天氣,而玻璃窗上粘著幾隻死蚊子(或蒼蠅)、一隻死鳥,彷彿說著生命無常與微不足道,與卑微的難民似乎相呼應。而屋頂上的貓象徵著權利掌控者。這部片中有著許多極富巧思的運鏡,需要多思考反詰,才能明白導演想要傳達的話語(不然可能會看不懂吧)。

  片中主角阿利安和父親,為了生存逃離敘利亞,相約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但在偷渡的過程中,遭遇匈牙利警方開槍圍捕,難民們為了生存以生命作為賭注。阿利安不幸被擊斃,但卻沒死,反而獲得飄浮的能力。高登醫師替他做了一次胸腔造影,起初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白點在阿利安的胸腔中;直到後來高登醫師仰頭望向滿天星斗時才恍然大悟(確實是一部充滿巧思的電影)。

  高登醫師利用阿利安的神奇能力四處斂財,認為這位天使能替他帶來救贖。他需要錢,才能與受害家屬和解(因自己過去所造成的醫療疏失)。但真正需要救贖的其實是他的心,而非身為醫生的名譽。這角色的設定令人玩味,醫生的職志在於拯救生命,那麼神呢?是否也該拯救世人?但在苦悶的人生中,我們似乎感受不到;就如同高登醫生說「謝我就好,不必謝神」。高登醫師本以為阿利安能替他帶來「他想要的」救贖(金錢),但直到片末,阿利安終究只是位被追緝的難民,即便有著神力,仍游走於生死。而高登醫生終於想通了,阿利安只想尋找他的父親,過著安穩如常的生活。而真正的神蹟原來這麼平凡!最後,高登用自己的生命,換得了阿利安逃脫的機會。隨著這部片的「上帝視角」,方醒悟腳下的一切,即是神蹟。在此,這部片對於生命本質的詮釋讓我想到了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呢!

※ 此篇文章發表於:Yam Movie|電影截圖由 Yam Movie 提供。

2018年4月17日 星期二

《盛情款待》「心」的文化與精神

觀影:【2018年04月14日】
作於:【2018年04月16日】
書於:【2018年04月16日】
用筆:這應該是永生鋼筆吧?我不知道型號,哈!
用墨:Colorverse/Black Hole


《盛情款待》-致美津子 ◎愚魚

沒有遺憾的人生
有什麼意思呢?
最後了
聽一曲琵琶湖水
共乘一葉小舟
划向
蒼髮間的明月
《盛情款待|おもてなし一家位在琵琶湖畔的民宿,明月館;因地處偏僻、建物老舊等諸多因素,使得生意不佳。而 Charles,身為老闆娘美津子的老朋友與舊情人,決定買下並翻修明月館。Charles 讓自己的兒子 Jacky,先前往日本負責處理翻修整建的事宜,而故事就這麼開始了。這部片,有著溫暖的人際關係、美麗的人文風景,以及其所象徵的文化精神,毫無保留的傳達了最真誠的心意,著實令人感動!看著看著,泛了淚也不自知。本片訴說著人與物之間的聯繫,一直到人與人之間的羈絆。

  劇中的 Jacky,覺得老舊無人氣的明月館沒有「錢途」,快速拉皮轉賣脫手才是上策。Jacky 所說的一些話語,令我印象深刻,大意上是說,「控管收支,降低成本,才是商業之道」。而 Jacky 與其前女友,尚子,在一間舊建物翻新的餐廳內用餐時的對話,也顯示,Jacky 認為,只有新的建築和設備,才有可能吸引消費者上門。但隨著劇情發展,Jacky 的想法也逐漸轉變,理解這些舊建物背後所代表的情感意義及文化精神。我也認為這就是這部片所要傳達的中心思想之一。

  與之呼應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就是「待客之道」了。Jacky、梨花和柏豪跟著木村老師學習日本傳統的待客之道。木村老師說,就像劍道、茶道、書道一樣,最重要的部分,並非表面上的行為或技法,而是「心」。設身處地替客人著想的心,比任何形式上的一切還來得重要,有了這份心,才會有「盛情款待(的行為)」。

  梨花的父親曾對她說,萬物皆有神靈,需要尊重且善待祂們。而這些「物」也各自反映了劇中人物的情感。如,明月館,對於 Charles、美津子和梨花來說,充滿了太多回憶了。所以也擔心著,若是這充滿回憶的地方改變了、失去了,是否那些曾經也隨之而逝了呢?但「會隨著改變而消逝的東西,原本就會消失的」。真正留下的,是那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而情感伴著這些「物」,反映在人的心境上,也難怪梨花會說:「其實我本來很希望有人可以來破壞它,因為我做不到。」

  最後,這部片,有著許多經典又意味深遠的對白,「一生中,所有認識的人,都是必須遇到的人」而「沒有遺憾的人生,一點意思也沒有」。透過這部電影,似乎也能令大家思考,在臺灣這塊土地上,那些老舊但具有文化與歷史意義的建物保存,該如何延續並發揚它們所象徵的精神呢?

※ 此篇文章發表於:Yam Movie|電影截圖由 Yam Movie 提供。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給自己的情書》三個男人-含蓄而狂野的愛

觀影:【2018年04月09日】特映會
作於:【2018年04月11日】
書於:【2018年04月11日】
用筆:這應該是永生鋼筆吧?我不知道型號,哈!
用墨:Colorverse/Black Hole


《給自己的情書》禁忌之戀 ◎愚魚

情感的花火
狂野即一瞬
點燃情絲,如燭光
雖然光影搖曳
只怨燭光易逝

《給自己的情書|Where I’ve never lived》對我而言,這是一部含蓄的電影,只見剎那,不談永遠。情感瞬間引爆成花火,狂野即一瞬,燦爛地恰如其分,彷彿替這場禁忌之戀,點上最動心的燭光。雖然光影搖曳,只恨那燭光易逝。我知道,這部片的主軸,是愛情。但我認為,父女之間的親情糾葛,亦是女主角逃避自我的根本原因之一,而父女關係也替本片提升了思考的深度。這部分也許在觀影過程中,容易被忽略。本片中有三位深愛著凡雀絲卡的男性,含蓄而狂野的愛著。

  片中的第一位男性,義大利建築巨擘,曼菲迪,高齡八十四歲,因病臥床。而身為女兒的凡雀絲卡,遠從巴黎飛回家鄉照顧父親。片頭一開始,這位老父親劈頭就將女兒嘲諷了一番;數落著女兒遠嫁巴黎,成為銀行家的妻子,過著貴婦般的生活,不須工作。而言語如劍,片中父親對女兒的苛刻言詞多不勝數。隨著劇情,逐漸明白老父親對於女兒的期望甚高,希望女兒能夠在「建築事業」上有很好的成就;同時,也對女兒在二十年前放棄了建築事業感到遺憾、惋惜。

  但身為一位嚴父,說話總是直截了當,從不粉飾。而女兒也知道父親的個性,一直以來都是默默隱忍。直到片中凡雀絲卡的丈夫前來那日,老父親當著兩人的面,戲謔了一番,最終惹得凡雀絲卡再也無法忍受而動怒。事後,父親也反省自己總是不考慮女兒的心情而感到後悔。而一句簡短的道歉,遲來,含蓄,但充滿情感。雖然片中並無直接演繹凡雀絲卡為什麼要離開當初曾經熱愛的建築工作,但身為一位心理人的我,嘗試推測,這背後的可能因素之一,也許是想逃離來自嚴父的壓力,而建築事業就如同父親的影子,揮之不去。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離開。

  第二位男性,凡雀絲卡的丈夫,一位紳士,斯文有禮的銀行家,深愛著她,支持著她的全部,在片中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總是平和以待。但溫和的個性有時候也讓凡雀絲卡感到困惑,為什麼父親以言詞羞辱時,總不反擊呢?凡雀絲卡也說了,多麼希望丈夫能夠直接抓著父親的頭去撞牆。這背後,顯示了凡雀絲卡心中對於父親的陰影。片中,凡雀絲卡問了丈夫對於她的看法,丈夫才娓娓述說他的愛,原來並非如表面上那般木訥。

  第三位男性,建築師馬西莫。受到曼菲迪的請託,希望能讓凡雀絲卡一同協助湖畔別墅翻修。一開始,馬西莫還對這位沒有工作經驗的富家女嗤之以鼻。但隨著相處互動,且凡雀絲卡替馬西莫化解了與客戶間的爭執,使得馬西莫一改對於凡雀絲卡的看法,兩人也隨著劇情發展逐漸擦出愛的火花。他們深受彼此才情而相互吸引,雙雙墜入愛河。片中,凡雀絲卡問馬西莫:「你曾經為愛做過瘋狂的事嗎?很瘋狂,不考慮後果?」但這段愛情註定是沒有結局的。話雖如此,但為愛瘋狂一回有何不可呢?

  片末,凡雀絲卡給了馬西莫一封信,信中提及欲將轉贈父親的遺產給馬西莫,就如同將自己的心一併留給了這段戀情,留給了深愛的馬西莫。凡雀絲卡的故事,理應再平凡不過了,逃避著父親的影子而屈就於生活,放棄所熱愛的建築,忘記了熱戀與愛的感覺。也許,觀影後,我們能透過影片反思,平靜的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還是單純想逃避,處在舒適圈裡呢?這就留給各位觀影者思考了。

※ 此篇文章發表於:Yam Movie|電影截圖由 Yam Movie 提供。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恩德培行動》時空背景下的三方人物心境

觀影:【2018年04月05日】
作於:【2018年04月09日】
書於:【2018年04月09日】
用筆:黑色,無印六角按壓換芯膠墨中性筆 0.5mm


《恩德培行動》劫機者 ◎愚魚

也許理想要用犧牲餵養
也許自由要以枷鎖扶持
逆著希望之風起飛
不回顧,往絕境飛馳
巴勒斯坦的苦
難,化成熱血,潑濺
在以色列的新痂上
仇恨得隱隱發癢

《恩德培行動|7 Days in Entebbe》不同於一般的軍事片,是一部以兩位德國赤軍同志為視角的劫機事件。整部片最扣人心弦的劇情,在於以色列官方、被劫持者以及劫持者之間的人物心境刻劃;個人覺得十分地精緻。在觀影前,我萬分建議必須瞭解這部片的歷史及時空背景,方能融入片中情節,體會人物心境。否則,很容易換來無聊二字作為心得收場。

  首先,在以色列國,官方的部分, 總理拉賓及國防部長西蒙之間的拉鋸與對抗十分精彩。依照當時以色列國內對於巴勒斯坦的態度似乎常以武力的方式進行對抗。但總理卻點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武力解決不會是永遠的處理方式,唯有協商才能換來真正的和平。可是,就國防部長及國內政局情勢而言,與劫機者進行談判,釋放五十三位恐怖份子,並非當局所樂見。而這場攻堅行動的決策背後,竟也囊括了政治算計。

  再者,被劫持者的部分,法航的飛航工程師,與劫持者的對話中,也點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為了解救被帝國主義欺壓的巴勒斯坦難民,難道就要犧牲這群無辜的人嗎?」這除了讓劇中劫持者思考這行動是否值得,也能讓觀影人有更多的反思。對於平民來說,務實的生活,比過於崇高的理想還要重要;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飛航工程師說,一個會修理水管的水電工,勝過十個革命志士。

  最後,兩位德國赤軍的劫機者,反對法西斯及帝國主義,具有崇高的理念,希望能替這些巴勒斯坦難民發聲,替世人的價值觀投下震撼彈。他們為了理念而奮鬥,卻也迷惘於自己的所作所為。這部分在劇中多有著墨,卻也充滿著諷刺。例如,他們不是納粹,卻做了類似的事情。而其中一位法國籍的乘客手上刺有集中營編號,在片中恐慌發作後,與劫機者的互動,也令我印象深刻。這些細節的刻劃若不明白歷史背景,是很難深刻體會的。

  對於像我這樣的心理人來說,片中人物的各種糾結演繹地非常精彩,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帶給大家截然不同的觀點。觀影後我亦查詢了這個事件的困難度,以色列特種部隊,須飛抵烏干達(約四千公里),於一小時之內,救援一百零六位人質(四人死亡),並破壞十一架烏干達戰機。若以故事張力及行動困難度,應能成為好萊塢般的軍事大片。但我覺得導演似乎更想傳達的是,在這事件中,沒有真正的贏家,所有人都為了各自的理想而奮鬥。最痛苦的永遠是最底層的人民,而他們正為了各自的生活而努力。戰爭與恐怖行動,持續延長了仇恨,似乎沒有終止的一天。

※ 此篇文章發表於:Yam Movie|電影截圖由 Yam Movie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