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恩德培行動》時空背景下的三方人物心境

觀影:【2018年04月05日】
作於:【2018年04月09日】
書於:【2018年04月09日】
用筆:黑色,無印六角按壓換芯膠墨中性筆 0.5mm


《恩德培行動》劫機者 ◎愚魚

也許理想要用犧牲餵養
也許自由要以枷鎖扶持
逆著希望之風起飛
不回顧,往絕境飛馳
巴勒斯坦的苦
難,化成熱血,潑濺
在以色列的新痂上
仇恨得隱隱發癢

《恩德培行動|7 Days in Entebbe》不同於一般的軍事片,是一部以兩位德國赤軍同志為視角的劫機事件。整部片最扣人心弦的劇情,在於以色列官方、被劫持者以及劫持者之間的人物心境刻劃;個人覺得十分地精緻。在觀影前,我萬分建議必須瞭解這部片的歷史及時空背景,方能融入片中情節,體會人物心境。否則,很容易換來無聊二字作為心得收場。

  首先,在以色列國,官方的部分, 總理拉賓及國防部長西蒙之間的拉鋸與對抗十分精彩。依照當時以色列國內對於巴勒斯坦的態度似乎常以武力的方式進行對抗。但總理卻點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武力解決不會是永遠的處理方式,唯有協商才能換來真正的和平。可是,就國防部長及國內政局情勢而言,與劫機者進行談判,釋放五十三位恐怖份子,並非當局所樂見。而這場攻堅行動的決策背後,竟也囊括了政治算計。

  再者,被劫持者的部分,法航的飛航工程師,與劫持者的對話中,也點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為了解救被帝國主義欺壓的巴勒斯坦難民,難道就要犧牲這群無辜的人嗎?」這除了讓劇中劫持者思考這行動是否值得,也能讓觀影人有更多的反思。對於平民來說,務實的生活,比過於崇高的理想還要重要;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飛航工程師說,一個會修理水管的水電工,勝過十個革命志士。

  最後,兩位德國赤軍的劫機者,反對法西斯及帝國主義,具有崇高的理念,希望能替這些巴勒斯坦難民發聲,替世人的價值觀投下震撼彈。他們為了理念而奮鬥,卻也迷惘於自己的所作所為。這部分在劇中多有著墨,卻也充滿著諷刺。例如,他們不是納粹,卻做了類似的事情。而其中一位法國籍的乘客手上刺有集中營編號,在片中恐慌發作後,與劫機者的互動,也令我印象深刻。這些細節的刻劃若不明白歷史背景,是很難深刻體會的。

  對於像我這樣的心理人來說,片中人物的各種糾結演繹地非常精彩,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帶給大家截然不同的觀點。觀影後我亦查詢了這個事件的困難度,以色列特種部隊,須飛抵烏干達(約四千公里),於一小時之內,救援一百零六位人質(四人死亡),並破壞十一架烏干達戰機。若以故事張力及行動困難度,應能成為好萊塢般的軍事大片。但我覺得導演似乎更想傳達的是,在這事件中,沒有真正的贏家,所有人都為了各自的理想而奮鬥。最痛苦的永遠是最底層的人民,而他們正為了各自的生活而努力。戰爭與恐怖行動,持續延長了仇恨,似乎沒有終止的一天。

※ 此篇文章發表於:Yam Movie|電影截圖由 Yam Movie 提供。